电子信息产业:落实振兴规划推动产业升级

日期:2009-10-30 来源: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2009年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产业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业形势和对策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本报特摘登相关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进一步落实振兴规划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丁文武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首次出现负增长。在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产业已走出低谷,逐步回暖。自今年1-2月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达到-13.30%的低谷后,从3月份开始降幅进一步收窄,6月扭转下滑势头,实现正增长2.20%,第三季度继续保持正增长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形势新变化为我国整合产业资源、向国际分工高端延伸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落实调整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平稳发展,我们要继续落实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家电下乡、以旧换新、3G建设等已有政策的实施,积极跟踪政策的执行情况,根据反馈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根据产业需要继续出台更优惠的新政策;超前研究储备性政策,特别是要密切关注颠覆性技术出现,及时引导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结合各行业、各地区的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技术提升与产能扩张并举,注重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衔接,严把准入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与支持各类要素资源,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切实维护重点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聚集创新的能力。

  突破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屏|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争取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扶持培育大企业。

  进一步推进大公司战略,做好对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核心专利、人才团队和营销渠道的海外企业。

  关注新技术发展,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目前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全行业要更加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演变,依托我们已有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资源,从新技术发展中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持续关注并积极推进云计算、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稳定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

  推动出口方式转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认真研究解决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获取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融合。

  研究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势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对机床、汽车、医疗等重点行业的应用电子产品以及RFID(射频识别)等的重点应用予以集中扶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提供更有利的支撑。